话说来,人心所向往的爱好各异,有些甚至颇具特别之处。古今中外,无论是高贵者还是平凡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趣和兴趣。而对于那些能让人忘却世俗纷扰、沉浸其中的爱好来说,若能恰到好处地融入生活,那便是最美妙不过的事情了。但如果这些私情开始影响人们的职责与责任,那么其后果可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
历史上,就曾有一位皇帝,他虽身居龙椅,却迷恋于木工匠艺,并且在这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技艺。他,就是明朝那个闻名遐迩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在接下来的篇章里,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不愿做皇帝却偏要当木匠的奇葩君子朱由校的一生。
朱由校,也就是明熹宗,是明朝第十五位君主,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即位,在位期间共计七年。众所周知,朱由校对木工有着深厚的热情,而且手法精湛。他的这一爱好,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艺术表达,但同时也使得他成为一个并非理想化的人物。他作为一名皇帝,却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是一个以木工为乐而忽视国政的人。他的统治时期内,他倾向于重用宦官王安、魏忠贤等人物,对国家大事漠然置之,让阉党们自由驰骋,这导致了国家政治混乱不堪。
《剑桥中国明代史》评价朱由校为“体弱,教育不够,也许在智力上还有缺陷”,这番评论虽带有一定的偏见,但却也映射出了一些真实的情况。
关于朱由校小时候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时他的爷爷神宗更是在享乐主义中度过了大量时间,而父亲光宗早逝,因此当16岁继承大业时,朱由校仍旧是个稚嫩无知的小孩。这自然会导致一些笑料出现,比如那两件小事:一次江西发生叛乱,被守军平定,上奏报捷,其中有“追奔逐北”四字被误解成“逐奔追比”,结果原本该受到奖赏的人反而遭到了惩罚;另一次,一群外国使节带来了许多礼品,上呈给天子,但是因为文言文难以理解,使得天子误以为他们前来谈判交涉,从而愤怒离去,使使节群留下了困惑之色。此类事件频繁发生,加上他对乳母客氏信任至极,以及她与宦官魏忠贤之间复杂关系,最终造成朝政完全落入魏忠贤的手中。一旦他觉得皇帝忙于打造雕刻作品,便宣布让魏忠贤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即便是宫廷内部也无法免受影响。
此等情形下,可见这位崇尚手工艺而疏远民心的大明熹宗,其统治下的社会已渐趋动荡不安。而随着天启帝驾崩,将烂摊子的遗产传给崇祯帝,由崇祯努力振作局势虽然本意善良,但面对丑陋多年的弊端与问题,无力回天转地,最终只能目睹帝国衰败,只剩下空谈励精图治,为何不能真正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