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那些受骂至死的英雄们图

0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言官制度著称,这种制度允许大臣们自由发表意见,无论是关于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来。然而,这种自由也让人难以自持,有些言官为了哗众取宠,便开始捕风捉影、刻薄无比。

从海瑞到杨涟,从左光斗到张璁,再到夏言、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以及申时行等,他们都曾被这些言官所“骂”。这些名臣在位时或被批评,或罢官后仍旧遭到谩骂,即使已经去世,也依然成为人们的讨论话题。他们的名字成了口头禅,每当有人犯错,便会随手拿来作为比喻。

万历皇帝执政期间,被认为是“六不做”,即不郊祀、不建庙宇、不亲临朝堂、不见客人、不批阅奏折、不讲学问。这一系列行为,让他失去了早年的威严和权力,而这一切,都可以追溯于那些对他进行无端谩骂的言官。

雒于仁的一篇《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是直接指着万历皇帝鼻子破口大骂,将其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的人。他仅因此而被革职,但更多的人则逃过了处分,继续使用这种方式进谏甚至诽谤侵害名誉。

到了崇祯末年,袁崇焕虽然功高盖世,却也无法幸免于这场语言攻击,最终遭遇凌迟之刑,其死后的讥讽更是不绝于耳。而南明小王朝中,那些忠诚但又无法抗拒群众压力的武将,也纷纷遭受到同样的待遇,最终导致整个帝国走向灭亡。

孔子曾经警告:“苛政猛于虎。”在明朝,这些言官就像是一只猛虎,用他们尖锐的话语不断地咬啮着每一个有能力的大臣,最终造成了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障碍。这也是我们今天应当反思的问题:是否应该有所节制,以免自己也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