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早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在他的外祖父影响下,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儒学,并且经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1943年入乡塾读书至1950年,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从事农业工作并自学儒家四书。
1952年,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龙门洞游览,深受其清幽环境和道士们朴素善良、勤于道家的生活态度所吸引。他在山中留居,与当地道士学习道教知识,最终决定正式入道,并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
随后,任法融在王嗣林指导下学习了斋醮法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但他认为这些只是表面的仪式,而真正重要的是修炼体内之气以延寿益健康,以及研究宇宙造化和万物消长之理。他因此放弃了重视经忏而致力于深入研究《道德经》、《南华真诠》等古老文献。
1957年冬,任法融离开陇县,在陕西周至县楼观台宫院挂单,与梁宗和道长学习儒家五经。1964-1966期间,他通过研读《道藏精华录》对《 道德经》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持在楼观台与其他人垦荒种地,并继续研究《 道德经》,这段时期对他来说是一个深刻的修行过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局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得楼观台宫院重新归属中国民间组织管理。1980年代初期,由于资金短缺和设施损坏的问题,任法融担负起筹集资金和维修工程。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对《 道德经》的新注释,这本注释成为了著名版本之一,被广泛传播。
1992年的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时,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他们特意邀请任法融教授进行演讲。这次机会使他能够将自己对 《 道德 经》的理解分享给国际社会。此外,还有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也邀请他作为专家参与活动,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除了其学术贡献之外,任法融还是一个艺术品制作者,其字画作品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与空间的精神境界。他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也被誉为现代版图上的“活着的人类博物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能感受到任法融先生对于中华文化尤其是儒、佛、道三大思想体系之间相互渗透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独特价值探究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