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子思接受了曾参的教导,这个曾参是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传授给他的就是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而后来又由子思的学生将这些思想传递给了孟子。因此,后人将子思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在承继孔孟“道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他名叫孔伋,字叫做子思,他是孔子的直系孙辈。他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83年的那个时候。而他去世的时候正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02年的那个时候。他活到了八十二岁,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在儒家学派发展史上,作为一个重要人物,他承继着中庸之道,同时也开启了心性之论,并对宋代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点被后人所认可,因此,在北宋徽宗的时候,他被追封为“沂水侯”,而到了元朝文宗至顺年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人们因此尊称他为“述圣”。
在《礼记》中的《中庸》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他的见解,其中提到过他困顿于宋期间创作《中庸》,但实际上这个版本可能并不完全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在汉书中的艺文志有记载说有二十三篇作品,但这些作品现在已经失传,只有一部分流传下来,比如《礼记》的收藏版。
关于他的思想,《中庸》这部著作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文化价值,它强调人的本能反应应当与天命相契合,以此作为行为准则。这也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
在评价古代智者的同时,《中庸》还特别提及到了文王、武王以及最终的仲尼——即孔子的形象。在这里,他们都被看作是在遵循某种天赐福祉,但是这种福祉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德行来体现出来。而且,《中庸》的作者还特别强调要按照自己的位置来行事,不要过度地追求外界的事物,因为这样做反而会远离真正意义上的德行表现。
从一系列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庸》的作者倾向于主张一种内省式的人性观,以及对个体如何应对世界环境的一种指导原则。这一理论基础建立在对人类本质的一个假设上,即人类具有善良的一面,并且能够通过修养达到与宇宙大同化的地步。
最后,由朱熹整理编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的经典之选,被广泛阅读和研究,为后来的士绔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心灵食粮,使得《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 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