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领域的难题,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而我则从中揭开了水污染治理的秘密。2019年,我在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条道路漫长,走了20多年,但我的研究成果描绘出美丽中国。我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
跨界科研启发了我的创新思维。钱学森曾提到艺术对他的影响,我也体会到了这种“跨界”的妙处。在不同的专业之间横向移动,从化工机械到工程力学,再到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我成为了一名环境工程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
1996年,我在香港大学进行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从环境污染与治理入门,一边学习一边实验。我发现微生物可以催生反应,就像古代酿酒者一样,这让我明白如何处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面对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低的问题,我转而使用跨学科方法。我相信,将之前所学的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工程,可以找到解决方案。我就是这样做的,不断研究并摸索,最终成功地提出理论——电子计量学,为解决国际上120余年的难题提供理论基础。
尽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我从未退缩。我证明自己的方式是通过合作设计院和企业,把理论变为图纸,并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09年,“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继宋宝安院士之后第二个获得此殊荣的人物。
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个真正有效实用的科技成果,它需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因此,要服务社会,就要敢于走出书斋和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02年,我被选派到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挂职,当时该省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刚起步。在这里,我踏遍85个县市区,为推广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而现在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对西部农村污水处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贵州,“大生态”战略行动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漂亮成绩,其中包括威宁草海之役。在这次行动中,我们促进了威宁草海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得这个高原湖泊再次呈现碧波荡漾景象,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