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广铭:一位开创宋史研究的先锋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省临邑人。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北京大学取得了深厚的学术成就。1978年,他担任北大历史系主任,并自1980年起成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创建了中国宋史研究会和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他被誉为“20世纪海内外宋史学界第一人”,对几代宋史研究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3年夏,16岁的邓广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启蒙教育,这是由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及其整理的《崔东壁遗书》所带来的影响。这段经历最终决定了他走向史学道路的事业方向。
1927年,由于参加政治活动,被校方开除三年后,他来到北平准备报考大学。1931年,他第一次报考北大未被录取,但次年的再次尝试成功。他25岁时进入北大,从此踏上了他的历史之旅。在北大的学习期间,邓广铭遇到了对他影响最大两位导师——胡适和傅斯年。
1936年春,完成12万字长论文《陈龙川传》,得到了胡适极高评价,并开始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一部《陈龙川传》,基本上决定了邓广铭一生的学术方向。傅斯年的“治国”观念也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形成了一种重视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治学方法。
毕业后不久,即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其间,在1942至1945年的四川南溪县李庄期间,邓广铭受资助从事对《宋史》的考订工作,这些工作后来发表于《读书通讯》等期刊。此间,也出版有多部专著,如《陈龙川传》、《韩世忠年谱》、《岳飞》,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专注程度。
抗战胜利后,不久回到北京,在傅斯年的支持下继续其在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直至晚년。在他的生命旅程中,对胡适、傅斯年、陈寅恪这三位前辈教授给予的心力投入,是无法估量的一笔巨款,他们共同塑造并推动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走向知识殿堂,为国家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而这一切都始于那段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一生中的每一个转折点,每一次选择,都如同命运之手指引着他步履不停地追求真理,为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