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以其辛辣的笔触和深刻的讽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科举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但并未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及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种广泛的阅读兴趣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梐的一些思想深受当时进步的影响,尤其是颜元李塨学派,他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他对科举制度有着深刻认识,不愿再走科举仕进道路甘愿以素约贫困生活终老。这种对科举制度批判态度,为《儒林外史》的创作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二、创作社会背景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正值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这一时期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腐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采用大兴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以牢笼士人。
吴敬梐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习尚。他看到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现状。这促使他拿起笔来以讽刺手法揭露和批判社会现状。
三、创作过程成书经历
《儒林外史》的创作前后经历二十多年,是一个边写边改边改边写漫长过程。移居江苏南京后常常与朋友饮酒听戏著书写作。在秦淮水亭中布置文木山房作为他的书斋,在这里完成了一部分作品。
取材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者。他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八股科举制度封建礼教毒害而造成极端虚伪劣习的人物形象。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劣习,还讽刺了封建官吏昏聩无能地主豪绅贪吝刻薄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腐朽。
四、作品艺术特色影响
《儒林外史》以独特艺术特色赢得赞誉,全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中心人物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众多人物衔接而成。这使得作品能够更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
运用对比手法艺术夸张以及幽默带冷嘲热讽笔调成功揭示了被腐蚀过程及原因。不仅批判当时社会还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方式对于人性的守护,《儒林外史》在国际汉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