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两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的家族源自会稽(今绍兴),后迁居义乌。他的祖父王炎泽,是一位深厚的经籍爱好者,对朱子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曾任东阳、常山教谕和石峡书院山长,以其严谨的教学风格和高超的学问,被尊称为“南校先生”。
王袆父亲王良玉,也是一位学习经史极其勤奋的人,他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王良玉生有三个儿子:王裕、王袆、王补,其中 王袆是中子。他的小字“蔽膝”,据宋濂在《送黄子充字序》中所说,这个名字来源于古代用兽皮制作的一种衣物,即围裙。
在北上大都期间,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王袆目睹国家局势不佳,对朝廷选将用兵等多方面提出改革意见,但由于过于直言,不被朝廷所采纳。此后,同僚们推荐他到国史馆工作,但最终未能成行。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程文,即婺源人,与宣城贡师泰相交甚深,都对他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京城文人中,有许多人与他结识,并且与他切磋学问。当时,有诗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赞誉他以黄溍门下出身,更显卓越。
回到浙江家乡后,隐居青岩傅,那里的自然景色让他感到心旷神怡。他撰写了《青岩山居记》,并赋诗表达自己对那里的喜爱。在青岩期间,他继承了吕祖谦未完成的《大事记》,续编至宋德佑二年(1276)完工,又创作了《丛录》这部重要著作。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对后世影响巨大。
随着战乱迫近,王袆暂时搬回族人的家中继续读书写作。在凤林乡,他撰成了《卮言》,这是一部精辟简洁的大智慧集,每段文字都蕴含深意,用以指导治国安邦。而这些思想,如立德、立功、立言,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可以作为国家发展的大道理。
最后,在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9)十二月十八日,当朱元璋率军来到婺州城下,就遣使征聘 王 袆。但由於當時群臣認為此職「區區百里」,故將其調為左右省掾吏,並說待還京後當另有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