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钧,字侠如,号侠黄,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1882年出生于一个有志气的家庭,他的父亲曾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而他的母亲则是文明之士,经常教他古文和历史。从小,李烈钧就有着文学与武术双重修养的特点,对书法尤其感兴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烈钧考入江西武备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吴介璋,并成为后者的得意门生。在学习期间,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成绩,因此被选送到北京应试,并最终合格。之后,他前往日本留学,在那里不仅深化了自己的军事知识,还参与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活动。
回国后,李烈钧加入同盟会,并很快因为在新军中进行活动而被捕。他逃脱并逃到了云南,在那里担任陆军小学总办,与同盟会保持联系,为推翻清政府做出贡献。当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时,李烈钧回到北京,但未能及时返回江西。一段时间后,他接到电报通知回家,并在10月26日抵达九江。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变化,一系列事件使得九江也宣布独立成立都督府,由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担任都督。虽然如此,但当黎元洪求援时,李烈钧立即率领海陆两军赶往武昌,最终帮助稳定局势并控制重要地点。这一行动极大地影响了清朝政府,使得冯国璋不敢进一步进攻武昌。
1912年3月19日,当临时参议会请求改派为江西都督时,李烈钧接受职位。在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将部队整编、裁减旧军队、建立新的训练体系,同时培养新干部。此外,他还精简行政机构、整顿税收、促进交通业发展等举措,使得 江西省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然而,当袁世凯试图恢复帝制并暗杀宋教仁后,这引起了广泛抗议,其中包括由湖南、广东和安徽三省联合通电反对袁世凯的大规模行动。这场争论最终导致袁世凯免去了他作为江西政府都督的职务。但是,没有让这一决定影响他的决心,因为他认为中央取消职务并不代表起义就是正义之举。而在孙中山主持下的讨袁大会上,被推举为讨袽总司令。他再次回到湖口县筹划起义准备,此前已经告知杨赓笙要准备好发动起义策源地——湖口,以其险峻的地形作兵家的必争之地。
七月十二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就任总司令发布檄文痛斥袁世凯,是全国公敌,从此揭开了一系列关于子陵地区发生的一连串重大事件,它们将永远铭记在历史长河中,如同自然界中的沉浮一样,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