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近百年来,它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康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这些都是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及防身等五大功能。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又说:“外练筋骨膜皮毛,内练意志精气神。”总之,练拳必须内外兼修,要包括身体与心灵两个方面,其中心理意志是支配一个人能否把拳技带到好化程度,并特别是在“终年不辍地拳練一生”的根本所在。
要能坚持终年不辍地进行太极功夫,这对一个人的意志力是一种磨炼和考验,与人们文化素质以及思想修养直接相关。这就是“練拳炼人,一氣成命”的道理,也可以看作是“人練武藝,一氣成命”,即:通过长期锻炼太极功夫中的“慢中求功”、“心平氣和”、“全神貫注”等具体要求,可以逐渐磨砺出日常處事從容不迫,不急躁,不慌张的心态,从而使自己在心理上经常保持平衡與坦荡長樂。
所有这些內功,无疑也是要百折千钧地锻炼出来。这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项。常言道:“練劍容易,煉心難。”所以,对於「練劍煉心,一氣成命」的道理,我们切不可轻视。(注:煉字有不同含义)。
精神内守,便安康自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指出了调摄精神对于增进身体健康之重要性,如王冰注释說,“恬淡虚无,即静也”。太極之所以強調「静中觸動動犹静」、「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腰間腹內松靜氣腾然」,正是這種精神內守之效。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的「治未病」,既有預防未病,又有已病後防其轉變,這正好讓太極運用其養生(身體保健)、娛樂(歡娛生命)等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且,這並不是只有太極一個方法,而是在醫生的指導下,在適當時機進行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以控制疾病發展。
然而,没有一种万能药能够包治百病,也没有一种医疗方式能够包治所有疾患;同样,没有一种单纯的治疗方式——如仅仅通过打太极——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每个适合使用打太极辅助治疗的人,都应该耐心持续做下去。在一些急性或严重疾病患者身上,即便适合锻炼,但因为体弱过度,他们暂时不能学打这门艺术;同样的,有些情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应根据个人状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只在得了某种特定疾后才开始学习并坚持锻炼,但这种短期疗法往往只能产生小效益或临时缓解,而非深层次有效果。如果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健康,那么应当持续不断地坚持这一过程,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以达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