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从一本书看吴越国情读张宝银情系太极再续在自然景观中的感悟

0

从一本书看吴越国情——读张宝银《情系太极再续》在自然风光中的感悟

近日,我收到了张宝银先生编撰的《情系太极再续》一书。这本书是他对太极拳研究的又一次深入探索。张宝银何许人也?据书中介绍,他是一位来自山西文水的小有名气的习武者,酷爱拳术,勤于思索,每每将所得诉诸笔端,不求闻达,只求表达对武学之痴情。

这段简介虽短,却透露了张宝银的人生轨迹、兴趣爱好以及其对于太极拳研究的态度。他的文章不喜空谈,直抒胸臆,有独到之处,是值得推荐的一位作者。此次他将此简介放于封面背后,也许是想通过《武魂》的评价,让读者对他的实质性工作有一个初步了解。

作为“再续”,这本书无疑是基于前两部作品,即《情系太极》和《情系太积续》的基础上展开。第一本我已经读过,它收录了他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发表在各大武术杂志上的文章。我还记得序言中会长王泽刚老师的话:“我们常常盯着那些全国知名的大师,而忽略身边真正的大师。”正如一句格言所说,“我们总是梦想天边的奇妙,而不欣赏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张宝银就是那朵眼前的玫瑰。

我与张宝银相识于90年代末。那时,我正在大陵湖畔练42式,当时我遇见了一位瘦高个子的男人,他炯炯有神,我们便聊起了练太极的事。他叫张宝银,也爱太極,我们一见如故。在那个清晨,我看出了他对于太极文化的情感深厚,以及平易近人的品质,这让我心生佩服。

最近几年,我看到孙子来到京城,但见面的机会很少。但电话联系一直保持着,这次,他给我的地址寄去,要给我寄最新出版的一本书。我建议等春节回来再寄,但他坚持先寄过去,因为钱什么用都不是,用来买东西才合适。这份热心让我难以拒绝,便给出了地址。不久之后,一本精美的包装里,就有一本新鲜出炉的《情系太积再续》送到了我的手中。

翻阅这本书,我发现编撰得非常周到。封面左上角有一幅精美的地球图;六字题词“情系太积”由韩鹏飞女士所写,她是我认识的一个古诗词研究颇为造诣,又擅长书法的人物。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一些题词、序言和拳照;第二部分是汇集了多种杂志上的文章,其中包括杨氏经典;第三部分则是讲述恩师王志宏先生的一些话语和故事,以及一些关于成者的启示。这些内容充满了丰富性,从大架俗解推手述谈,还有细节分析,如捌、肘、靠等,可以让人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智慧。

阅读完这些文字,再回头看看杨氏经典中的论说精华,如杨澄甫“ 太极拳之练习谈”、“十要”,吴孟侠九诀详解,或王新午三十七式散手秘诀,都能令人茅塞顿开。而且,看完这些经典,再看张宝silver先生佳作,更显出其非仅止于个人实践,而是在尊重传统同时不断探索进取,并且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融入社会发展潮流,为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视角与力量。

最终,这一切,使我回忆起自己学艺的时候,那时候文水是一个 武术之邑,每个村庄都有人教打仗或修行内功。我开始学习的是长拳,然后转向了 太极,直至今日,只算是个好者或练者,对比起来,与 张寶銀 先生的境界相差甚远。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不仅练下了一手好技,还著作立碑,将自己的理解及名家的秘诀分享出去,这种执着与追求,在今天仍然值得人们敬佩。他不仅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有更深层次意义,是为了保护并推广这种古老而珍贵的心灵运动文化遗产。这正如永年的历史遗址,被评定为国家级第一等珍贵文物之一——即使时间流逝,但它依然保留着最初刻录的心血文字,那份对未来生命价值观念影响巨大的精神财富,其价值超越简单统计数字所能衡量。在这样的背景下,《 情 系 太 亿 再 续 》 这 本 書 不 只 是 对 一 位 习 武 者 的 窥 览,更 是 对 一 个 文化 和 理念 的 探究 与 宣扬,它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文化自觉。而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无论是否亲身体验过这种艺术形式,只要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其精神内涵,就已足够让人感到荣幸并受益匪浅。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