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随舅父频繁踏入剧场,初中时我迷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戏剧系学生的演出。每逢周日,我都会前往大众剧场观看他们的实习演出,这一习惯持续了多年,从不间断。我对看戏并非满足于一次两次,而是必须连续观赏,每看完一部戏,都会详细记录观看时间,将票根贴上,珍藏作为宝贵的记忆。在我的眼里,每位演员都是精彩绝伦,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值得被铭记。
比如刘秀荣在32场白蛇传中的表演,我坚持看了所有32场。这份资料虽不能与北京电影学院档案库相提并论,但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在回忆录中,有些同窗提到自己的第一次实习经历,但我总能指出他们所述与事实有误,并以我的戏单为依据进行纠正。
这份珍贵的资料,不仅在国内如此,在海外也有人愿意以高价购买,但我始终没有将其出售。我把它视作对京剧艺术的一份贡献,最终在2001年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无偿赠予了母校。在学校召开盛会庆祝此事时,我坐在轮椅上由6位研究生陪同进入楼上的会场,那个瞬间,我深感荣幸和感激。
之后,北京电影学院投资出版了一本关于这些珍贵戏单的巨册,它名为《回首当年》。再过数年的时间,即2012年,我又捐赠了自1951年至1966年期间自己在剧院欣赏各大院团演出的戲單给首都图书馆。从中挑选出的几百份宝贵资料,被印刷成《菊苑留痕》巨册。这两本书籍不仅弥补了建国以来京剧演出戲單書籍缺失,也体现了我对京剧事业无私奉献的心态,以及我对于金钱价值低微、只追求精神财富这一人格特质。
曾与穆守荫合作撰写《老三届与园丁》,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北京电影学院前几届学生及其老师们的小故事,这本书在戏曲界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用“苏武”这个笔名(由于我们的姓氏“穆杨”谐音“牧羊”,故取名“苏武”)多次发表文章于《戏曲电影报》、《梨园周刊》,讨论京劇和影视艺术,在京津地区被认为是一位资深且熟悉艺文世界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