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最为尊崇的人物,乃是京西苗丰山的毕夏袁俊教之信仰与习俗。自清朝末年,她便派遣官员前往地方制作香火,并命令一些擅长表演技艺的香火社团于颐和园进行娱乐表演。在同治年间,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之名亲赴苗丰烧香祈求福佑,因为盛传4月1日苗丰会稽寺第一香有效,因此她设法弄到了一份第一香。据说,她曾经“向寺里下过早圣旨,宫里付了香才开始开寺”,并将其称作“第一香”。此外,当时宫词中有“昨夜慈宁亲信,初香入妙峰”的记载。
她还赠予惠济寺三块匾额,其中分别为“慈光普照”、“巩义富贵”、“台云投影”。尽管慈禧太后恳切地祈求上帝保佑同治皇帝,但小皇帝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小皇帝病情恶化,无奈之下,慈禧太后将养心殿尊为毕夏袁俊女神。她在宫殿内铺设红地毯、贴上红对联,以期得到她的宠爱。当月15日,她及部分官员、内侍将痘神于大庆外送,“仪式非常长,仪式非常繁荣”,希望痘神能够带走小皇子的水痘,从而平安度过这次劫难。不幸的是,小皇子于12月5日死于养心殿。
之后,不再有官方活动去苗丰烧香。据德龄公主回忆,在晚年的慈禧太后,最信奉佛教中的观音菩萨,而非毕夏袅俊教。她曾对德灵说:“我祈祷的时候,是很虔诚的,不像你们这些女孩子,那样匆忙忙敲个头就尽了责任。”对于她来说,苗丰的毕夏袅俊不如观音菩萨灵验,那里的香火活动更具娱乐性。
光绪年间,由于信奉毕夏袅俊教,对游览苗丰颇感兴趣,所以在1897年期间,在颐和园修建了跳元斋,以便观看四月八日的妙峰山 香火表演穿越北门。此外,还特别指令在北宫门外举行一些特色性的 香火表演。“光绪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年,有十二个御会举办,每次都会有70多个团体近3000人参加。”
从光绪十九年(1893)到庚子国变前夕,每年的四月初,都有许多人参与由内务府主事大臣赵文等安排的大型烟花燃放与舞蹉表演。这场盛况下的文化祭现象,是当时北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宗教仪式与民间艺术形式的一种集体狂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