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幽默事儿:从言官骂死到皇帝沉默的目录顺序
万历皇帝与被骂的名声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其强调言论自由而著称。明朝推行了言官制度,让大臣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就能大胆地说出来,不必担心得罪皇帝。在明朝,即使是最残暴的君主也不愿意背上“昏君”、“杀谏官”的恶名,因此只能接受廷杖这种轻微惩罚。
因此,明代言官只不过是为了能够凭借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和刻薄的言辞来哗众取宠,一举成名,他们并不关心所提意见是否属实,而是关注能否通过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来出名。
看看明朝那些名臣,没有一个没有被这些言官“骂”过?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高拱等,大明帝国如果没有这些言官,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
给人挑刺儿简直太容易了,再完美的人也总能找到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活着时骂你,死了还要骂你,这样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所以说,“万历皇帝亡于被骂”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大家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万历皇帝30年怠政,以至于表现出了所谓的“六不做”,就是不郊金汤,不修庙宇,不上朝见客,不批准奏章,不讲学术。这一切都源于被那些语言上的攻击打击导致他变得如此沉默。
敢于直接对皇上进行毫无留情地指责,在中国历史中,以明朝为最为突出。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就写了一篇《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是在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他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和懒惰……简直是一个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人物。但最后,他只不过革职为民,并未遭受更重大的处分。
从那以后,上书给万历皇帝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络绎不绝,对此种群狼式围攻和暴风雨式谩骂,万历皇帝已经没了脾气,只好装聋子不理睬。而雒于仁虽然背上了革职的处分,但后来的还有什么都不用担心的事情发生。于是,面对这场连续不断的声音,被动地选择沉默,被动地选择躲避,被动地选择“六不做”,任由他们去继续说下去。
到了崇祯时期,当整个国家危机重重,最终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焕照样也遭到了这样的待遇乃至被凌迟处死后,还有人继续传达着他的名字。而清军入关之后,小王朝尚且拥有几十万军队,还剩下半壁江山,但那些仍然专注在继续发泄怒火,而不是针对眼前威胁。这样的内讧,最终导致了整个帝国灭亡。
孔子的警示语:“苛政猛於虎!”在这个时代,这些咄咄逼人的话语正如猛虎一般扼杀着每一个想要进谏的人的心灵。而对于勇敢者来说,即使他们曾经进谏,也可能会因同样的理由而失去自己的位置。大明如何支撑下去?
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反思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这种奖励错误行为并没有得到纠正,最终导致了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行。这或许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