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梈:诗人与时代的共鸣
在宋度宗咸淳八年的春天,范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亲早逝,母亲熊氏为了培养儿子,不另嫁。从小,范梈就显露出过人的聪颖和学问,他能一目十行,对诗词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老师们如颜延年、谢灵运对他影响极大。
大德十一年(1307),范梈到京师任官,在朝中风起云涌,他以才华横溢而闻名,被御史中丞董士选聘为家庭教师。不久,由朝臣推荐,担任左卫教授,一直升迁至翰林院编修官。期间,他不畏艰险巡察偏远地区,兴办学校教化民众,还积极审理冤案,为百姓解脱苦难。
然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于母亲的孝顺。在外做官时无法侍奉病重的母亲,他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辞职回家,但都未被批准。当天历二年(1329),母親去世后,悲痛之下拒绝了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的职位。他选择回到家乡,与亡母同眠。这一年,他也随后去世了,只活了59岁。
范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的诗歌,更是关于忠诚、孝顺和正直的一生。他以清江为籍贯,其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散文和古体诗上,以颜延年的风格著称,但又自成一派,有趣而高妙。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和朋友来往,也涉及社会现实,如《闽州歌》描绘了民间疾苦,《社日》记录了社会习俗。
尽管有些学者争议他是否真正来自恩施,但根据权威文献,如《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应当认定他为江西清江县人。而他的朋友或门徒,如傅若金、虞集等都是临江府人,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以下是几首代表性的作品:
【掘冢歌】
昨日旧冢掘新今起,
今朝新冢成何时?
两翁仲送旧迎新,
旧魂未出新魂入。
旧魂还对新魂泣,
好地不用多子孙。
子孙绵绵如不绝,
曾孙不掘玄孙掘。
我今掘矣良可悲,
不知君掘又何时?
【王氏能远楼】
游莫羡天池鹏归,
归莫问辽东鹤飞。
万事须自为跬步,
江山即寥廓已见。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醉捧句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这段文字虽简短,却反映出了范梈作为一位文学家的复杂性格以及其与时代之间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