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首位研究电动式激振器的科学家,也是超声电机的开拓者。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墨子号量子卫星、智能炮弹等高端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就是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
“我一定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他在90年代初期意识到这一点,当时日本、德国和美国已经将超声电机投入商业应用,而我国尚未拥有自己的超声电机。1992年,他被邀请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听了一场关于超声电机发展和应用的报告,这让他意识到这项技术对于我国航天器也有巨大价值,因此决定开始学习并进行研究。
1994年10月,他放弃美方优厚待遇,独自一人回到南京,与一个硕士生、一名博士生及博士后一起,在一个20平方米房间内不到一年时间内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能够实际运转的超声电机。2000年11月,因积劳成疾,被确诊为肺癌,并再次发现胃癌,但他没有放弃,从病床上完成了多份研究报告,并在休养期间继续进行实验。
凭借坚强毅力,他不仅战胜了病魔,还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如国家科技一等奖、二等奖,并于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直致力于将超声电机产业化,并经历三次失败,最终在2017年创建了南京航达超控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研发的一款46克重的超声电机关用于嫦娥三号至墨子号卫星上的成功应用,为我国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持。此外,该公司还研发出的“四 超一特”型高性能 超音波 电动 机会成功应用于行云二号卫星01与02星激光通信系统中。这一成就意味着赵淳生及其团队为空间激光通信解决了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尽管现在不是最美,但是赵淳生表示自己会更加努力,要想尽办法再努力,做得更美,让我们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彩。他说:“虽然现在不是最美,但我要想尽办法再努力,使我们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