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幼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他的外祖父是一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厚造诣,因此任法融在父亲影响下,也读了不少儒家四书,并常与佛道经典相互探讨。
1943年,任法融7岁时进入乡塾学习,当时他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心。在1950年的14岁那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在家中自学农业技术和阅读儒家的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体魄日益强健,而文化素养也逐渐丰富起来。
1952年3月,19岁的任法融来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龙门洞”旅游。在这里,他被道士们朴素善良、勤劳修行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最终决定留下来学习道教。他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从师习得斋醮等多种仪式,并深入研究《道德经》、《南华真経》等重要文献。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任法融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道教文化。他出版了多部关于《道德经》的注释,并且还著作了一些其他相关作品,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这些都显示出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1985年,被选为周至县政协委员;1986年,被推选为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1992年当选为中国道协会长。此外,还担任过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之友,以及多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宗委副主任等职位,为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书画艺术家,任法融以其简约而含蓄的手笔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他的作品透露出宽广胸怀、施善于众、普济苍生的品格,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人世间是非善恶深刻体察以及对天地万物深知卓识。这一切,都反映出他对于“虚无”的理解——将灵气酿成形,使之流淌于纸上,以其纯粹的心境创作出一幅幅表现素朴、平易的人格象征。
最后,在一次访问韩国学生时,与他们共同欣赏自然美景,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珍惜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为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一份新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