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大师与哲学思想家,他的字梦得,出生于今河南省洛阳,但他的家族原籍是河北定县。他是匈奴人的后裔,其祖先在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改姓为汉人。由于避免安史之乱,刘禹锡的父亲带领全家搬到了浙江嘉兴。
年轻的刘禹锡在19岁左右前往长安求学,并在贞元九年的科举考试中与柳宗元一起考取了进士。这之后,他又通过宏词科考试,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才华。在贞元十一年,他以吏部取士科获得官职,被任命为太子校书,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了政治舞台。随后,在贞元十六年,他加入了杜佑幕府,对抗徐州的一次叛乱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十八岁那一年,他被调往渭南县担任主簿一职,而第二年又成为监察御史。
当顺宗即位并推行改革时,刘禹锡作为屯田员外郎和盐铁案判官,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人共同参与这场革新运动,他们被誉为“二王刘柳”。然而,这段改革仅持续半年,就遭到了宦官和藩镇势力的强烈反对。顺宗退位后,宪宗继位,但革新的失败意味着王叔文等人的悲惨下场。最初,被降职到连州刺史一职,但路途中的转移再次降低他的官阶至朗州司马。而此期间,还有八名高级官员同样遭受了降职,最著名的是他们被称作“八司马”。
经过多年的浮沉,在元和九年的冬季,当局决定召回这些人才之一——刘禹锡与其他几位功臣回到京城。此后不久,即公元836年的宝历二年冬天,从和州奉命返回洛阳,这标志着他从长期流离失所走向归来。但这一过程中,也伴随了一系列诗歌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再游玄都观绝句》,它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感态度。
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但 刘禹锡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曾经担任过苏州刺史、汝州刺史以及同州刺史等多个地方官职,最终回到东都担任尚书省主客郎中。此外,他还曾因其才能而获得检校礼部尚书衔,以示褒奖。
在诗歌方面,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是唐代两大诗坛巨擘。在世间的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豪”,并且对他的作品赞誉有加。他的作品数量庞大,有时会自编选集,如《四十通》及《集略》,这些都是关于他作品精选版的早期版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