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简介: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清末重要的家学思想家和教育家。1858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他是封建官僚家庭的成员,对西方文化早在光绪五年(1879年)就开始了接触。在他的努力下,他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帮助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但这场变法最终失败了。
康有为资料:
中文名:康有为
外文名:Kang Youwei
别名:康祖诒、康南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
出生日期:1858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1927年3月31日
职业:家学思想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
发起公车上书,以此要求变革旧制度。
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
帮助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
代表作品: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人类公理》
《广艺舟双楫》
《康子篇》
人物生平:
1860年代初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和其后的混乱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生活道路。同治十一年的童试不售后,康有为致力于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同时阅读《瀛寰志略》与地球图,使他意识到万国之故与地球之理。这段经历对他将来提出的改革方案产生了深远影响。
1880年代中期,由于未能通过乡试,再次回到朱次琦门下学习。他主张“扫去汉宋之门户,而归宗于孔子”,并受到顾炎武等人的历史著作启发。他逐渐形成了一种救国救民的理论体系,并开始积极向外界了解西方事物,如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然科学。
1890年代初,在北京参加会试后,他返回 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并成为该地区的一位知名讲师。在那里,他教授的是如何结合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以及如何从中获得国家发展的灵感。这些活动使得他的名字在全国范围内闻名开来,也引起了政府官员们对于改革问题的关注。
然而,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多次反复无常的地缘政治变化,其中包括中法战争以及随后的帝国主义侵略,这些事件进一步激发了他对国家危机及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而加深了他对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此时,“救世”成了他的生命目标,无论是在读书还是参与政治活动中,都以这一目的驱动自己前进。
在晚年的时间里,即便面临再一次失败——1917年的复辟行动——但仍然坚持认为忠诚于清朝及其皇室至关重要直至病逝于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