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教育科研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吴晨,回顾在武汉抗疫的岁月:从检测队长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的归途。六十四天后,她告别了“吴队”的称呼,重返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的生活。记得她带领25名队员在武汉开展检测时,每天对他们说:“穿防护服慢一点仔细一点。”每晚都要开车接送队员,并让他们一个个喷酒精消毒。起初有缺乏和磨合,但随着默契的运转,包括后方物资搜集紧张、前线传输担忧,这段经历成为她人生中不平凡的一部分。“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对吴晨来说,是这段经历的纪念,也是一枚抗疫之功。
火线组队战斗始终,吴晨一直从事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在科研一线工作已有十三年。她熟悉核酸提取与PCR实验室操作。但即使如此,武汉那场战役还是为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2月4日清晨,当中国医学科学院决定将P3车调往武汉增援检测力量时,她即刻行动起来。这支移动P3级实验室仅用三十二小时便就整装待命。
到了2月7日,当东西湖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时,他们已经准备好进行检测。整个过程涉及样本运输、数据录入以及反应灵敏度控制等多项环节。此外,她们都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线骨干,有些甚至曾参与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任务。当她们抵达武汉并迅速完成实验室建设、人员调配、制定流程指南建立规章制度以及强化防护细节后,一切就迎刃而解。
东西湖方舱医院是首批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从2月7日至3月8日共收治1760名患者。而她的团队全程参与了那场持续数个月的战斗,共计2278例样本被检测,其中检测率保持99%以上。
“病员清零,我司即将休舱,我们所有人就地休整待命!”3月7日深夜,她发出这条朋友圈信息。在冲锋号不断响起下,他们打赢了这场仗,没有一人感染。
报名去一线的人很多,但阻碍人的不是生死的大问题,而是如进方舱取样科学路线,让她几天没能睡好觉。千头万绪需要解决,只因为庚子年的65天给了她的思考和成长超出了预期。一流科学家应做统筹协调,而非纯技术性工作;高精尖研究的人面对传染病直面困难,从个人到集体,从数量到质量,从资源到需求,不断发生矛盾选择也是如此。
尊重客观规律严守生物安全要求共同讨论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等,全力以赴完成工作。她内心最紧绷的是“零感染”防护意识也在呼吁中反复强调医学教育中的传染病防控知识重要性,“以前也有但传染病不是常规医学课题很多人不够重视。”
然而,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这个事实:传染病是不分国界,不留情面的,每位医学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快速应对,“基础知识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直至隔离结束,全体成员至少进行过四次核酸测试均呈阴性毫发未损,这是吴晨看得最清楚的事实之一。
出发时大家说加油英雄城市离开时则感谢英雄城市——这是他们的心声,如今武汉正在恢复往昔累积超过1.2万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6家方舱医院慢慢走向历史,但对于吴晨来说,这一页历史不会轻易翻阅,那份生命相托的情谊也会继续延续下去——协和精神永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