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字子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祖先王彦超在五代时期因避乱而迁居义乌,后来成为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周围的一片区域,被称为“王村”。王袆的祖父是清河人的朱熹门下的弟子,他深厚的经学基础使得他能够在东阳、常山等地担任教谕和书院山长一职。
父亲王良玉也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人,他曾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王良玉生有三个儿子,其中排行第三的是被尊称为“南校先生”的文才出众的幼儿——王袆。在《送黄溍序》中,宋濂就赞誉说:“‘蔽膝’乃古时指围裙也。”这是因为黄溍认为这种名字很有趣,并且符合存古之道。
与同门师友黄溍相交甚深,他们之间不仅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黄溍对待王袆更像同道相待,而不是简单的师徒关系。当时文坛上的人都知道,无论有什么需要帮助或寻求建议的地方,都会直接找去问 王袆,因为他受过师命所嘱,对于撰写文章和处理事务都非常精通。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当时国政腐败民风衰微,人民生活困苦,这一切触动了他的内心。他写了一篇文章,将自己的见解提出,为朝廷提出了变革国家政治、选官治民等方面的建议。这篇文章详细而深刻,但却遭到了朝廷的冷遇,被视为太直言切要,没有得到重用。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看中了他的才华,因此推荐他到国史馆工作,但最终没有结果。直到程文这位六旬高龄但依然精通百家的老人读了他的作品后,对其产生了极大的认可,并赋予他以“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赞誉。在程文看来,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才情难以多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并欣赏他的才能,如宣城贡师泰,这位已经年过半百但仍擅长诗词的人物,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并共同讨论各种问题。他们一起品评古今文学作品,有时候还互相传阅彼此的手稿进行交流。
然而,当天下战乱再次爆发的时候,为了避免战乱影响家庭安全,王 袆决定离开京都返回浙江老家。在途径绍兴期间,与韩与玉共同离开京城,“朋友幸知己”,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而那些留在京都的人们,也纷纷前来饯行,以示敬意和怀念。
回到故乡之后,他隐居青岩傅,那里的环境清幽,让人感到安静祥和。他喜欢那里的一片平地,以及那双涧水绕流的小溪。这片土地成为了他创作许多优秀作品的地方,比如《丛录》,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笔记集;以及《卮言》,这是一本简洁明快却又富含哲理的话语汇编,每段话语都蕴含着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最后,在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9)十二月十八日,当朱元璋率军来到婺州城下征聘时,由于是金华县令这一职位让给另一名官员,而将权力委托给另外一位官员。但朱元璋对 王 袆抱有一丝希望,就直接授予其中书分省掾吏一职,让其参与幕府决策,为将来的重要任务做准备。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机会真正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无论如何,这段经历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知识渴望贡献自己才华,同时又受到时代限制而未能完全实现自己潜力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正是我们今天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