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怀抱中,任法融道长深邃的国学经典读后感
任法融,出生于甘肃天水县的贫穷家庭,他是家中的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在他年幼时期,其外祖父就已经对儒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常常阅读佛、道教经典。随着时间的推移,任法融也逐渐接触并学习了这些经典。
1952年,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龙门洞游览,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还有元代著名道士丘处机得道的传说,使他心向往之。在这里,他结识了廿多位朴素善良、勤于道家的道士,并请得监院同意留居,每日与他们一起干农活闲暇时借阅道书。通过这段时间,他对道教产生了信念,与其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任法融正式入道,被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 道长收为徒。他虽然精通斋醮等经韵,但认为它们只是表达仪式的一种形式,而真正重要的是修真体 道延年益寿和穷宇宙造化之源,以明万类消长之理。这两者既有哲理,又有实用性,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1955至1958年间,由于家庭生计困难,任法融曾暂时放弃学业。但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休息时间阅读《道德》、《南华》、《四品》、《阴符》、《素书》等书籍,从而获得了丰富的人文知识。
1964至1966年间,当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楼观台受到了冲击,大部分殿堂被占住,大部分人被遣散。尽管如此,在十年的艰难岁月中,任法融坚持在楼观台,与其他几位同伴垦荒种地谋生。他那豁达的心胸和虔诚的信仰,让他没有放弃研究《道德经》的决心,最终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古老文献中的深奥意义。
1978年之后,当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楼观台重新回到自己的管理下。1980年代初期,由于资金短缺和房屋损坏的问题,即将退休的大师们需要筹集资金来维修宫观。当这一切都落在他的身上时,他决定用自己有限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项任务,同时继续注释《道德经》。
经过五年的努力,一本以“楼正本”为底本编写的小册子终于问世。这本书共40万字,是一部综合性的注释作品,它结合数千年的正统观点,对《老子》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概括。此外,该书还详细阐述了老子的自然观、人生观以及宇宙论等方面,其中充满了作者对这些概念内涵深度思考的情感色彩。
除了注释工作以外,还有一些著作,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以及关于黄帝阴符经与周易参同契的话题。这些作品反映出他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承诺。他还担负起管理宫观的事务,为新入门弟子培养提供帮助,并且致力于恢复宫区原有的风貌,使其成为当今中国最好的示范之一。
作为一名学者兼政治人物,在不同的岗位上 任法融一直展现出了他的才华与奉献精神。他以纯粹无私的心态,用笔墨记录下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将个人的修行体验转化为文字上的成果,不断地探索并分享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事物给世界看。在他的每一次创作或讲授中,都能感觉到一种超越时代边界的大智慧,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宇宙秩序以及人类所追求永恒真理的一种渴望。而这种渴望,无疑也是所有读者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到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