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国学探索:任法融道长的自然智慧
在甘肃天水县出生的任法融,1936年6月生于一个务农之家。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就要承担起许多责任,成为了最小的孩子。他的外祖父是一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因此他和他父亲都能通读儒家的四书,并常常阅读佛、道教经典。
1943年,当任法融只有7岁的时候,他开始在乡塾学习。在1950年的14岁时,由于家庭生计困难,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在家帮助母亲进行农业劳动,同时自修儒家四书。他逐渐增强了体魄,也提升了文化素养。
1952年3月,19岁的任法融来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龙门洞”旅游。这座山清水秀,环境幽美,让他产生了对这里的留恋。后来,他在山中逗留数日,与当地的道士们交流,最终决定留下,在那里学习和实践道教。
1964至1966年间,任法融深入研究《道藏精华录》中的注释,这为他开阔了知识视野,加深了对《道德经》的理解。在文革期间,他虽然生活困难,但依然坚持研究《道德经》,并决定用自己的见解重新注释这部圣典。
1978年之后,当中国政策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后,楼观台再次成为独立管理下的 道教宫观。1980年,任法融担负起筹集资金、招工维修楼观台的事务,并利用空闲时间继续撰写《道德经》的注释。他使用古代著名版本——“楼正本”,经过五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一部10万字左右的注释作品。
此外,任法融还出版过多部关于易学和阴符经等方面的小册子,是一位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艺术才能的人物。此外,由于其爱国爱教、信仰虔诚以及办事效率高,被选为中国道协会长,并且是中国政协委员与民宗委副主任等职位。此人以其书艺也闻名遐迩,其字如其人,为世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