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明初期:复辟之梦与现实
在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清军入关,明神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六日,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南京城成为最后一个避难所。次日,首辅薛国观和都御史汤显祖等人拥立弘光帝朱由检为新皇。在弘光政权中,以魏忠贤的家属为核心的奸臣集团继续掌控朝政。
二、弘光帝:短暂而混乱的统治
朱由检,即弘光帝,是崇禎十五年的废太子。他在位期间,因无力抵抗清军与农民起义军的威胁,加上内部腐败和不稳定因素,最终导致了其被迫退位,并于次年被杀。这段历史,被视为是南明朝的一个低谷时期。
三、隆武元年至永曆五年:复兴与挣扎
经过数个月内战之后,一批官员拥立朱由崧作为新的皇帝,这就是著名的隆武改元。当时,他试图恢复国家秩序,但由于财政困难和外患不断,最终不得不逃离到广西。而他的继任者——永曆皇帝,在桂林建立了临时政府,但也最终未能挽回大局。
四、真宗·绍武·恭惠诸君: 分裂与衰败
随着时间推移,南明各地出现了一系列分裂的小朝廷,其中包括绍武王朱聿铉、恭惠王朱常淓等人的统治。这些小朝廷之间争斗不休,同时面对北方清军的大规模进攻,无力抵抗,最终导致了一个接一个的小朝廷灭亡。
五、大势已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到了1662年,当张煌言在福建成立了自己的政权——东宁政权后,大致标志着南明时代结束。大势已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古话如同对整个历史的一种总结,也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清代。此刻,那些曾经拥有天下的人们,如同一幅画中的残影,他们留下的不过是一片片悲凉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