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任法融道长探访德国学校领略自然之美

0

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贫寒的农家。幼年丧父,他是三兄弟中的最小者。在他的外祖父影响下,从小就接触到了儒学四书,并且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1943年,任法融7岁时开始在乡塾读书,1950年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在家中自学农事并从母亲那里学习儒家的四书。

1952年,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龙门洞游览,这里山清水秀,让他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当时龙门洞有二十多位道士,他们个个朴素善良、勤于道德修养。任法融请得监院同意留居,每日与道众一起干农活闲暇时借阅道书。他渐渐对道教产生了信念,与其结下不解之缘。后来正式入道,并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为师。

王嗣林擅长斋醮法事和韵律,有着精通道教科仪的才能,但任法融并不想成为终身经忏 道士。他认为经忏是表达仪式的一种形式,而真正重要的是修炼体验宇宙和造化,以及明确万物消长之理。这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于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和天下太平都有积极作用。他虽然习练经忏但并不重视它,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读研研究上。

1955至1958年的三年间,他利用休息时间细读《老子》、《南华真诠》、《太上感应篇》等著名的道教经典。在这段时间内,他感到自己受益匪浅。此后他继续深入学习儒家五经,以打好治学基础。

1964至1966年期间,任法融认真阅读《晦庵先生集注》,这些注释使他对《老子》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寺院被占用,大部分僧侣被遣散,但任法融仍坚持在楼观台与其他僧侣垦荒种地谋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让楼观台重新归于自身管理。1980年代初期,由于资金短缺和建筑损坏的问题,对楼观台进行维修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因此任法融担负起募捐工作,同时招工进行维修工作。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对《老子》的新注释,这本注释基于古代石刻版文本“楼正本”,经过五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一部新的注释版本,并在1988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

此外,还有一些未完待续的内容,如关于他的政治职务、教学活动以及其他相关事迹等。如果需要,我可以进一步补充这些信息。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