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周少奇微生物克星水污染濮阳教育科研网探秘人物故事

0

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广我的新技术到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我从中破解了水污染治理密码。在2019年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我以科技之手,描摹美丽中国。我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

跨界科研让我灵光一闪。通过脱氮微生物,我率先在高氨氮垃圾渗滤液里看到了神奇的功效。我将其命名为“硝反硝”反应,这正是近20多年来风靡学术界的厌氧氨氧化反应。1998年,我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理论——生物脱氪电子计量学。此后10年间,我不断研究和摸索,解决了国际上生物脱氪研究领域120余年的难题,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主动找设计院和企业合作,将理论变成了图纸,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新工艺和实用技术,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的实际工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我眼中的“技术创新链”涵盖科学理论创新、工艺创新、设备研制等诸多环节。“很多的科研成果之所以走不出实验室,就是因为没有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创新链中的‘堵点’。”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我看来,科研成果如果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就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着眼于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往往更有生命力。” 我要服务社会,就要敢于走出书斋和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贵州,“大生态”是我接连打的一些漂亮仗,其中包括威宁草海之役。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如今,威宁草海再现碧波荡漾,这让我们很是欣慰。擦亮这颗高原明珠,我们需要结合工程实施促进湖泊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这是一项复杂任务,但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此,用我们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派驻到工程现场,以便开展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

这样获得的科研成果具有实践性与实用性,可以指导工程实践并易于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这对于一个环境科学家来说,用生物技术手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张楠 何星辉)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