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动了新技术在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我则从中解锁了水污染的解决之道。在2019年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荣获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条科研之路,穿越20多年的时间,却只有几米的距离。在台下走上颁奖台,那一刻,是我全身心投入科技领域的结晶。
跨学科研究激发我的灵感。我将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从微生物中寻找氮磷克星,以此来解决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实验,我发现了一种名为“硝反硝”反应,这是近20年来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但当时我未能及时发表论文。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努力,我提出了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理论,并且不断研究,最终解决了120余年来的难题,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基础。我面对困难时,从未退缩,即便需要倒贴科研费,也坚持不懈。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有效性,我主动与设计院和企业合作,将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区。此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得主。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认为科研成果如果不能服务社会,就没有价值。我曾挂职到贵州环境保护局,负责推广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在贵州,“大生态”战略行动中,我打造了一系列漂亮仗,其中包括威宁草海之役,成功促进该湖泊再次碧波荡漾。